ARDS

出自KMU Wiki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在2007年11月21日 (三) 11:52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Hanchi0602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ARDS一詞,源於1967年Dr. Ashbaugh在“Lancet”上發表的文章: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in adults,但一直到1971年在“Chest”上才正式出現「Adult respiratory di...)
←上一個
當前修訂版本 (2007年11月21日 (三) 15:27) (編輯) (撤銷)
Apple (對話 | 貢獻)

 
第1行: 第1行:
-ARDS一詞,源於1967年Dr. Ashbaugh在“Lancet”上發表的文章: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in adults,但一直到1971年在“Chest”上才正式出現「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四字,中文譯為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一詞,源於1967年Dr. Ashbaugh在“Lancet”上發表的文章: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in adults,但一直到1971年在“Chest”上才正式出現「Adult respira
 +ARDS一詞,最早由Dr. Ashbaugh在1967年提出(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中文譯為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後來在1994年,歐美學者針對ARDS開會討論,做出以下結論:
 + 
 + 
 + 
 +(一)將ARDS的‘A’字由adult改為acute,即ARDS的全名為「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中文譯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使用範圍不限於成人。
 + 
 +(二)將ARDS統一訂定標準如下﹕(1)急性發作;(2)氧合指數(PaO2/FIO2)均小或等於200毫米汞柱;(3)胸部X光呈現兩側肺浸潤;(4)肺動脈楔壓若有測量,須小或等於18毫米汞柱,若無資料,則以臨床上無左心房高壓現象即可。
 +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病患的肺部變化源於廣泛性的肺泡微血管受損,使得內皮細胞間通透性增加,引發肺泡出血及水腫等現象,最後導致肺內死腔及分流增大,肺順應性與氧合狀況變差,而造成臨床上的呼吸窘迫。大致而言病理變化包含三期:滲出期(exudates),增昇期(proliferative),纖維期(fibrosis)。最常見之病因以敗血症、肺炎、吸入性肺炎、大量輸血、胰臟炎……等疾病所引發。目前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病患死於呼吸衰竭的機率不高(<5%),而大多死於敗血症或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約50%。對病人而言肺纖維程度也決定患者日後肺功能。
 + 
 + 
 + 
 +tory distress syndrome」四字,中文譯為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

當前修訂版本

ARDS一詞,源於1967年Dr. Ashbaugh在“Lancet”上發表的文章: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in adults,但一直到1971年在“Chest”上才正式出現「Adult respira ARDS一詞,最早由Dr. Ashbaugh在1967年提出(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中文譯為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後來在1994年,歐美學者針對ARDS開會討論,做出以下結論:


(一)將ARDS的‘A’字由adult改為acute,即ARDS的全名為「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中文譯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使用範圍不限於成人。

(二)將ARDS統一訂定標準如下﹕(1)急性發作;(2)氧合指數(PaO2/FIO2)均小或等於200毫米汞柱;(3)胸部X光呈現兩側肺浸潤;(4)肺動脈楔壓若有測量,須小或等於18毫米汞柱,若無資料,則以臨床上無左心房高壓現象即可。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病患的肺部變化源於廣泛性的肺泡微血管受損,使得內皮細胞間通透性增加,引發肺泡出血及水腫等現象,最後導致肺內死腔及分流增大,肺順應性與氧合狀況變差,而造成臨床上的呼吸窘迫。大致而言病理變化包含三期:滲出期(exudates),增昇期(proliferative),纖維期(fibrosis)。最常見之病因以敗血症、肺炎、吸入性肺炎、大量輸血、胰臟炎……等疾病所引發。目前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病患死於呼吸衰竭的機率不高(<5%),而大多死於敗血症或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約50%。對病人而言肺纖維程度也決定患者日後肺功能。


tory distress syndrome」四字,中文譯為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