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經典之愛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在2009年5月8日 (五) 21:40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Jimmy900706 (對話 | 貢獻) ←上一個 |
當前修訂版本 (2009年6月1日 (一) 18:55) (編輯) (撤銷) 97001131 (對話 | 貢獻) (→劉芳馨) |
||
(31個中途的修訂版本沒有顯示。) | |||
第1行: | 第1行: | ||
+ | [[Image:Ilovechinese.jpg]] | ||
+ | |||
+ | (某個傢伙故意把書拿反有夠丟臉..) | ||
== 讀書會成員== | == 讀書會成員== | ||
指導老師:蓋綺紓 老師 | 指導老師:蓋綺紓 老師 | ||
- | + | 組長:醫學系一年級 鐘建麟 | |
- | + | ||
- | + | 組員:醫學系一年級 宮慶雲 | |
- | + | ||
- | + | 陳金蘭 | |
- | + | ||
- | + | 陳妤甄 | |
- | + | ||
+ | 陳顥文 | ||
+ | |||
+ | 劉芳馨 | ||
+ | |||
+ | 吳宗憲 | ||
+ | |||
+ | 游原豪 | ||
+ | |||
+ | == 討論記錄 == | ||
=== 第一次討論記錄 === | === 第一次討論記錄 === | ||
- | 地點: | + | 地點:全家交誼廳 |
+ | |||
時間:3月30號下午二點三十分 | 時間:3月30號下午二點三十分 | ||
- | 討論主題:和「賴索」的親密第一次----討論「最後的冬天」、「雨中之鷹」 | + | |
+ | 討論主題:'''和「賴索」的親密第一次----討論「最後的冬天」、「雨中之鷹」''' | ||
+ | |||
紀錄人:鐘建麟 | 紀錄人:鐘建麟 | ||
第36行: | 第51行: | ||
第一段寫到主角在剛畢業時就受到能源危機的影響,對他的未來感到困惑,眼前一片毫無頭緒的汪洋。主角在畢業的時候就遭遇到能源危機,在這樣子的情形下,還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或許還蠻樂觀的吧 | 第一段寫到主角在剛畢業時就受到能源危機的影響,對他的未來感到困惑,眼前一片毫無頭緒的汪洋。主角在畢業的時候就遭遇到能源危機,在這樣子的情形下,還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或許還蠻樂觀的吧 | ||
- | |||
- | |||
- | |||
- | |||
==== 「雨中之鷹」 ==== | ==== 「雨中之鷹」 ==== | ||
第60行: | 第71行: | ||
=== 第二次討論記錄 === | === 第二次討論記錄 === | ||
- | 地點: | + | 地點:全家交誼廳 |
+ | |||
時間:4月20號早上八點半 | 時間:4月20號早上八點半 | ||
- | 討論主題:這都是共產黨的陰謀!----討論「青州車站,鍾士達的一天」 | + | |
+ | 討論主題:'''這都是共產黨的陰謀!----討論「青州車站,鍾士達的一天」''' | ||
+ | |||
紀錄人:鐘建麟 | 紀錄人:鐘建麟 | ||
第85行: | 第99行: | ||
=== 第三次討論記錄 === | === 第三次討論記錄 === | ||
- | 地點: | + | 地點:全家交誼廳 |
+ | |||
時間:4月24號早上十一點 | 時間:4月24號早上十一點 | ||
- | 討論主題:人人需要清道夫!?----討論「人人需要秦德夫」 | + | |
+ | 討論主題:'''人人需要清道夫!?----討論「人人需要秦德夫」''' | ||
+ | |||
紀錄人:鐘建麟 | 紀錄人:鐘建麟 | ||
第118行: | 第135行: | ||
美霞在秦德夫病重時為什麼要跑去主角家呢? | 美霞在秦德夫病重時為什麼要跑去主角家呢? | ||
+ | |||
1.美霞可能是故意要塑造形象給主角看,因為主角和秦德夫在討論遺囑的時候,希望主角能夠以為美霞是真心的。可以拿多一點錢。 | 1.美霞可能是故意要塑造形象給主角看,因為主角和秦德夫在討論遺囑的時候,希望主角能夠以為美霞是真心的。可以拿多一點錢。 | ||
第124行: | 第142行: | ||
=== 第四次討論記錄 === | === 第四次討論記錄 === | ||
+ | 地點:新館B1洗衣間 | ||
+ | |||
+ | 時間:4月28號上午零點二十分 | ||
+ | |||
+ | 討論主題:'''賴索找不到可以依「賴」的繩「索」----討論「賴索」和全書總結''' | ||
+ | |||
+ | 紀錄人:鐘建麟 | ||
+ | |||
+ | ==== 「賴索」 ==== | ||
+ | |||
+ | 賴索是一個很可憐的人物,年輕時被騙入了同盟會。至於為什麼要叫賴索,有什麼含意嗎?這個部分好像是沒有。韓先生要他加入會員的原因,可能是要多一個人來壯大聲勢,增加籌碼,而且他看賴索像是老實人,拿他來背黑鍋。 | ||
+ | |||
+ | 當初爸爸不讓賴索唸書,結果到最後被騙的是賴索。可能是因為爸爸經過一些社會歷練,才知道不要讓他讀書比較好。但諷刺的是,沒有讀書的哥哥最後自己成家立業,到最後反而要來照顧這個讀過書的弟弟。 | ||
+ | |||
+ | 主角到最後他把自己的一生寄託在韓先生上,他相當的崇拜韓先生,所以他在最後要去找韓先生的時候,就開始思考,思考他應該要跟他講甚麼話,思考他這一生所失去的、得到的一切。但他萬萬沒想到最後支持他生命的力量居然是一個騙子。 | ||
+ | |||
+ | 主角的生活重心都圍著家人,從台北回來以後,拿出的都是家人的東西。最後一句話「這是一個結束、一個開始、一個起點、一個終點」。韓先生的反應讓他很難過,前面有講到說韓先生是他最後一個崇拜的人,就像杜胖子講的一樣,「永遠不要相信別人」。最後他緩緩的抬起頭來,重新面對自己一個新的人生起點。 | ||
+ | |||
+ | 賴索是因為去關過牢了以後,才懂得看透人生百態,就像當時民進黨在白色恐怖的時候,也是被關進牢裡。然而最後得到利益的都不是那些吃過苦的人。 | ||
+ | |||
+ | 韓先生最後上電視節目以後,是把責任推到共產黨上面。事實上從這裡就暗示韓先生很愛把責任推卸給別人,包括最後假裝不認識賴索,都是說一套做一套,利用完就算了。(雖然有可能他真的忘記賴索這個小人物,不過我們覺得他是故意的機率比較大,因為這種人都很狡猾)大家都只是他的一個棋子,把大家都當作跳板,(然後跳到最後差點摔死),只有他能夠全身而退,能夠在日本過著悠哉的日子,還儲存精子為了他的後代。他全部所需要做的就只有在最後的電視節目出來講話而已。諷刺的是,這樣子的節目沒有什麼人想看,或許是大家都對政客講話麻痺了。 | ||
+ | |||
+ | |||
+ | 杜子毅在157頁對自己說的話:「不要後悔。」,在臨終前還說:「永遠不要相信別人」是不是表達他知道自己這樣子做下去是錯的,但是卻不認錯,為了自己的利益、面子、身份地位和錢,就算是錯的也要繼續做下去。然而他騙盡了全世界,卻騙不了自己。 | ||
+ | |||
+ | 他就像所有的政客一樣,說一套做一套,雖然他是支持共產主義的人,在獄中卻卻不跟人家分享東西和食物。 | ||
+ | |||
+ | |||
+ | 這篇的寫作手法跳來跳去,根據主角腦中的場景,馬上跳到他回憶的畫面,導致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就像主角的生活、想法一樣。 | ||
+ | |||
+ | |||
+ | ==== 「全書總結」 ==== | ||
+ | |||
+ | 整本書每篇好像都有一個悲劇,是用批判式的小說寫法。雖然寫到了許多的社會黑暗面,但,重點是在說,叫我們不要逃避黑暗,要我們勇於打開紗布,審視歷史的傷口。手法很喜歡跳來跳去,很特別,讓人家感覺像主角一樣時間感錯亂和思緒混亂。題材很廣泛,有寫那種中產階級的子女或著共產黨員、顯赫人家的子女、鹹魚翻身的權貴,很厲害的是他能夠把每個不同角色的形象情感刻畫鮮明。每篇故事的結尾幾乎都是悲劇,然後讓故事的主角對於人生產生另一種不同的看法。其實每一篇的寫作方式都蠻相同的,雖然說都是悲劇,但是可能作者希望我們藉由這樣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總是這樣子有喜有悲,不要太過於執著。或許作者還帶有一點禪意吧,要我們看破一切,看到自己人生的正面,積極的來面對自己人生的路途,檢視過去,放眼未來。 | ||
+ | |||
+ | |||
+ | == 個人心得 == | ||
+ | |||
+ | === 鐘建麟 === | ||
+ | |||
+ | 這次我們討論的書是賴索,這本書是「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的第八十名,所以我們的讀書會名稱取名為「文學經典之愛」。作者黃凡是一個後現代小說作家,這本書也是一本他的經典之作。賴索這本書收錄了黃凡好幾篇的短篇小說,剛開始看還以為是章回小說,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分段的故事。內容故事很寫實,幾乎都是悲劇收場,就算不是悲劇,也不會有歡喜的結局。每一篇故事的情節,似乎都在諷刺現代人生活的痛苦與無奈。 | ||
+ | |||
+ | 拿「雨中之鷹」為例,主角雖然是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庭出身,但是卻討厭自己的身世。他不顧家裡反對交了一個很平凡的女朋友。但卻在一場車禍中喪命,讓主角深陷在懊惱與痛苦之中。儘管如此,主角依然像雨中的老鷹一般,繼續堅強的飛向他的前程。 | ||
+ | |||
+ | 同樣是很有錢的人,還有這篇「人人需要秦德夫」,秦德夫是一個很有錢的企業家,然而他企業作很大的同時,沒有人關心他的生活、健康。最後在秦德夫的喪禮,有位部長講出:「人人需要秦德夫這樣的企業家、慈善家。」底下沒有人在聽他講話,這樣的場景令人不勝欷噓。 | ||
+ | 作者甚至寫出了對岸生活的無奈,「青州車站--鍾士達的一天」全篇寫出作者這輩中年人在共產體制下,做著許多無意義的事情只因為服從黨紀。整篇完整又寫實的寫出共產黨治理下的荒謬社會和人民期待改變卻又無法有所作為的無奈。 | ||
+ | |||
+ | 然而作者在其中也有一些地方暗示我們繼續樂觀的來面對人生。像「最後的冬天」這篇,這篇給人感覺充滿了溫馨和家庭的溫暖,我們希望能像作者一樣珍惜自己的家,不管外頭如何,它依舊是我們的避風港。 | ||
+ | |||
+ | 作者黃凡藉由這本書,完整的披露了各式各樣生活的人,他們所產生的各式各樣的無力感、對環境的無奈……他寫的小說給人感覺很悲觀,有人覺得作者手法寫實,但我覺得有點寫實到虛偽了,生活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如果生活痛苦,我覺得是相由心生,我們生活得快不快樂,取決於我們怎樣過生活。如果永遠把自己侷限在一個小框框,那永遠不會快樂。或許我們的隨手一個動作,會在他人的心中開出美麗的小花也不一定。 | ||
+ | |||
+ | 無論如何,我們還是必須對環境充滿樂觀,雖然人生的過程當中總是充滿了許多的意外和挫折,如果我們能把他當作一種挑戰,相信我們的路會走得更加踏實。我希望我們在看完這樣子社會悲劇的人物以後,能夠從中啟發我們珍惜自己身邊周遭的環境,讓我們用開朗的心面對前途。 | ||
+ | |||
+ | 藉由這一次的讀書會,我從中獲得了許多想法,包括如何面對接下來的大學生活和人生。我也從討論的過程當中,學到了溝通的技巧和方法,還有在討論中發表意見、協調討論時間、帶動討論氣氛等等的經驗。我相信這樣子的經驗會對我們未來有幫助,也讓我們在繁忙的大學生活當中,能夠好好的靜下心來看一本書,放慢生活步調,重新找回讀書的樂趣和熱忱。 | ||
+ | |||
+ | === 宮慶雲 === | ||
+ | |||
+ | 初次接觸賴索,其帶給我的第一個印象便是大膽而細膩,如果把著作年代加入考量,那可就真如封底所言,賴索可謂當時非常震撼人心之作品。所謂的震撼,在我眼中我想並不是閱讀當下波濤洶湧般的衝擊,而是長留與腦中,某些景像及意涵會不斷地在思路前後衝擊(不過這點,我想還是會跟時代背景有關)。 | ||
+ | |||
+ | 最後的冬天在第一次翻開賴索時便給了我們那個年代的深刻刻劃。尤其那陣子石油危機造成的全球恐慌,而主角的父親也無法幸免於難,遭到裁員。然而,雖然背景是這麼的愁雲慘霧,但題目卻是十分正面的-最後的冬天-讓人一眼便了解小說最後肯定有雨過天青的一天,而書中人物在心情上的轉折也是如此,父親從一開始的不能釋懷,漸漸地接受現實,然後不放棄希望,甚至與家人苦中作樂,其中有一段:晚餐時他第一次詳細問起我夜間的工作,我作了個空洞的表情和塞傳單的動作,大家都笑了。這麼一段話,既俏皮又逗趣,巧妙地把冬天結束,然後帶來的是父親復職與希望,春天就這麼來了。這篇放在書中首篇,我認為是相當具有正向力的,以整本書來講的,儘管後面的小說有些是諷刺的,辛辣的,甚至悲劇的,但在一開頭便先展現了人性的堅強與韌性。 | ||
+ | |||
+ | 雨中之鷹和最後的春天算是相當大的反差,約看了三分之一的片段我便覺得這雨與淚肯定是相連的,而莉蓮的死,也在前面的篇幅便隱隱約約感覺的到。正如同我在小組討論時所提及,主角-外公稱他為小鷹,他本想獨自到台北闖出自己的一片天,與莉蓮一起,而老鷹的獨立遨遊,正是主角所追尋的。然而,等待小鷹的不是湛藍晴空,而是出乎意料之外的雨-莉蓮的死,這對小鷹而言,我想就如同老鷹被剪了翅膀,只能望向晴空…… | ||
+ | |||
+ | 鍾士達的一天,我想當時發表肯定是相當震懾的。在尚未解嚴的年代,黃凡竟然嘗試如此可謂禁忌一般的題材,實在可說是吃了熊心豹子膽。鍾士達的一天,雖然只是一天,但卻簡直像是遊歷過批鬥文革的中國一般,人與人之間雖然皆以同志稱之,然而卻沒有什麼是真正繫在他們之間的,有的只有那空乏而多餘的毛語錄-我們這裡什麼都沒有,毛語錄倒是一堆。批鬥與勞改,可說是串起鍾士達一天的針與線,人與人的互動,口口聲聲說的是為國家為每一位同志,然而青年軍只知鬥爭,官員們也只是利益往來。小說中最後的衝突點-市集賣花瓶女孩,何以鍾士達願意給他五塊錢,以及電影票呢?我想,這更加凸顯了他一天下來的荒謬,不過換個角度而言,荒謬之中,卻也依然存在著希望-也許來春路邊會長出一些小野花。 | ||
+ | |||
+ | 書中的第四篇小說-人人需要秦德夫,我想,這篇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秦德夫與主角,我看到了兩種在同個時代背景下塑造出的不同的鮮明形象。然而,兩者並非優劣之分,而是,各自有著不同的悲哀。主角,不同於律師身份時的風光,私生活中,不但老婆跟人跑了,連生活都是空乏無味的,而這麼一個沒有色彩的人,穿上時裝店豔麗的服裝時,更顯得滑稽可悲;秦德夫,豪邁無比,事業成功,有財有勢有女人,然而,為何他在尾聲處將重要資料交給一個兒時同學而非身邊的人?為何當他死後美霞的母親開口就是問錢?看來風光也只是表面的,不是嗎?在時代的巨輪下,人們的物質快速隨之前進,然而,當快過了頭,人心中的空虛卻也更加深沈,更加難以忽略。在物質上我們得到了滿足,那心靈層面的滿足呢?我想,麗梅情願離開律師而尋求生活的情趣與快樂,便是這麼一個相呼應的存在。 | ||
+ | |||
+ | 最後一篇小說賴索,也就是書名的小說,在我看來是最陰沈而黑暗的,黑暗的不是時代,而是人心。賴索對於人生的話語-繳了白卷!是多麼的慘澹,我認為這部分是接續著人人需要秦德夫,讓人足以再看書的同時,來反思自我的人生。然而這篇小說還有一個更黑暗的存在-韓先生,無奈賴索就是信了這麼一個善於擠眉弄眼,見風轉舵的丑角。賴索何名賴索?他所依賴的繩索呢?韓先生?原來到頭來,正如同杜胖子所言,共產有馬克斯主義,國民黨有三民主義,而賴索,什麼都沒有!他沒有屬於自己的歸屬,沒有自己的價值,他只能載浮載沈…… | ||
+ | |||
+ | 整本書看下來,對我而言很多衝擊的確不是閱讀的當下所感受到的,要形容的話,賴索的後勁很強,而好酒入喉的韻味,我認為便是讀完全書後心境的轉換,這點相當令人回味。 | ||
+ | |||
+ | === 陳金蘭 === | ||
+ | |||
+ | 讀完這一本書,感覺自己似乎看到了現實的黑暗面。會親眼看到人們生活在那時刻的生活,以及他們的各式各樣的心情。忽然之間,會對所有的事抱持著絕望的感覺,好像自己在這裡是多餘的,感覺一直活在無可改變的世界。而且,感覺在其他人眼中,自己只是一個被利用的棋子,卻還是傻傻的相信自己以為是對的人所說的一切,似乎生活在一個充滿悲哀的生活之中。 | ||
+ | |||
+ | 賴索,我覺得他在韓先生眼中就是一顆棋子。當時,韓先生那一群人在私底下偷偷的稱呼賴索為「老實人」,我想他們早已認定賴索是一個會乖乖的聽從他們的意思的人,希望有人幫他們處理事情,所以才會找他來擔任那職務。賴索也因此而做了牢,結果在最後,韓先生卻不認得賴索。我想這給賴索帶來了無限的失落,因為我想韓先生是賴索最相信的人,被自己最相信的人遺忘一定是一件非常難過的事。我看了賴索的生活之後,覺得他的生活過的毫無重心,覺得一點動力也沒有,會不自覺得讓人越來越失望。藉此,似乎可以激勵自己不要變得跟賴索一樣,不要過著這樣的生活。但在最後,賴索抬頭仰望天空,我想他或許已經發覺自己不應該在這樣,我覺得他自己似乎有在反思,反思自己以前是做錯的。看到賴索這樣,我想不管是在什麼時候,大家都還有機會可以回頭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想想自己該做些什麼、想想自己應該要做什麼,或許可以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快樂。賴索也經歷一些不一樣的生活,或許可以給他很多的感觸,他已經度過了自己低潮的時期,接下來的生活或許不會有太多的改變,我想心境的改變可以改編他對其他事物的看法。他之前對很多事情毫不在乎,但說不定經過了這次的改變,他會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 | ||
+ | |||
+ | 我覺得在這幾次的讀書會中,自己比上學期進步了許多,跟上學期比起來已較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聽其他組員說出他們自己的想法時,自己也會多了一些想法和組員們分享。現在比較敢討論,想想上學期會不知道自己要說什麼話,跟上學期比自己真的有進步。自己發覺自己的進步會有一種莫名的喜悅,想不到自己也會有這樣的進步。因為自己會覺得討論是一件麻煩的事,但這幾次都覺得很有趣,或許是因為自己筆叫有想法之後。而且,聽到其他組員的想法會蹦出一些自己沒有想到的,真的很有趣!現在有好多事情幾乎都要討論,不同的討論可以增加自己不一樣的想法,跟以前比起來討論在生活中似乎變得很重要,也希望自己可以越來越進步。 | ||
+ | |||
+ | === 陳妤甄 === | ||
+ | |||
+ | 賴索整本書是由五個短篇小說所集合而成的,雖然是五個故事主角不同的小說,但中心思想其實彼此都有點重疊;而每篇小說主要都是接露當時社會現實人性懦弱的一面,作者很寫實的描繪故事中人物的心情想法,藉由這點也可以讓讀者重新省思人性,是否自己也跟故事中某些角色一樣迫於現實而放棄原初的夢想;又或者是被現實社會中的人性給欺騙等等。 | ||
+ | |||
+ | 第一篇:最後的冬天;冬天象徵著經濟的蕭條。因為經濟窘迫,致使許多家庭都為著麵包而備感憂愁,人也因此喪失了原初的自信、遺忘了當初對社會的熱忱,還好最後,經濟回復,人們也重拾了以往的笑顏。這讓我身感周遭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也讓我深深佩服著古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豁達情操。現在的人們往往不敵經濟現實面的壓力,但或許也因此現實見證了人們互相關懷的人性,像這篇小說敘述的家庭一樣。 | ||
+ | |||
+ | 第二篇:雨中之鷹;故事中的主角是生在一個富裕的貴族家庭,當然家中對主角的期望相對的也很高,然而主角卻因愛上一個父母無法接受的女孩,而鬧得家庭失和,這個從小以來表面上溫暖的家庭開始失溫,主角也不再跟父母親有任何的聯絡,直到莉蓮車禍身亡,這個曾經帶給主角歡笑、讓主角重新對生命點燃希望的燈塔已不再發光,之後作者的父親也因病重而逐漸殞落,或許父母親後悔著當初沒有接受兒子追求自己的幸福,但這事實已確實讓主角帶著悲傷的回憶過完人生。作者在這篇文章中,主要是用對化的方式呈現對人內心的描寫。或許所有人都期望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不愁吃與穿,可是大眾往往都沒有看到背後的意涵;主角在這種家庭得不到內心的安慰,但作者父母親卻毫無察覺,往往覺得錢財、權力是比一切還重要的事。 | ||
+ | |||
+ | 第三篇:鍾士達的一天;整篇以諷刺的口吻敘述大陸的共產世界,感覺在共產世界之下的人民是沒有感情的動物,像機器一樣遵循一個接著一個的指令守規矩得過著每一天的生活,一旦有自己的思想,就會被認為是走資派,這樣的人民其實是很可憐的,而鍾士達處在這樣的環境內心也很無奈,雖然表面上無法表達心裡的憤慨,但由小說最後一句:「也許來春路邊會長出一些小野花,紫色、紅色、黃色、五顏六色的小花朵。」含蓄的表示鍾士達心中也很希望共產世界的消失,思想的開放、多元的想法才是符合現代社會的潮流。 | ||
+ | |||
+ | 第四篇:人人需要秦德夫;塑造了ㄧ位主角,這位曾經事業風光、但自從梅莉離開後就意志消沉的男子,然而故事的起伏則是因為他遇到了秦德夫;因為秦德夫的出現,讓主角可以找到梅莉,讓他對世界重拾希望;也因為秦德夫,讓他看透人性。秦德夫,雖然事業飛黃騰達,但大家在乎的就只有他的錢,沒有人曾在乎過他的內心。其實這樣想起來,真得很替秦德夫感到可悲,事業都做那麼大了,應該可以了解有些東西其實是比錢還要來的可貴。有無數的大眾需要秦德夫,以現實面來講,並不是需要這個人,而是需要秦德夫給他們的工作機會或薪水,大家都靠著他的錢在繼續過各自的生活;至於秦德夫這個活生生的人,則是可有可無的空殼。最後,秦德夫的身邊出現個女孩-美霞,年輕無邪的美霞少了點社會歷練、卻多了點單純,或許主角和秦德夫也看出了這點,使得美霞成了最後陪伴秦德夫的人;然而,在秦德夫離開之後,美霞仍不敵母親,屈服於錢,選擇了麵包、背棄了人的感情,這使得主角失落、對於人性徹底失望,原來現實社會中的人類都沒辦法克服對錢的慾望,都向現實屈頭。 | ||
+ | |||
+ | 第五篇:賴索;賴索是一篇極為諷刺的短篇小說,作者在文章中極力描寫人心的險惡、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心機,作者以很淺白的手法把這些毫不隱藏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整篇小說的時間大致上是採倒敘法;先敘述對人性失望後的賴索,再以回憶的方式敘說之前發生的事。單純的賴索,年輕時就很崇拜韓先生,為了他可以不顧一切,連被抓去關也沒有絲毫怨言,這樣的崇拜維持了數十年,直到最後被打破,我想這種打擊一定讓賴索對於人性徹底失望,也呼應文章中杜子毅所說的:「永遠都不要相信別人。」韓先生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一切,犧牲掉無數幫他背黑鍋的人,然而冷血的韓先生絲毫沒有愧疚,在媒體訪問他時,仍繼續講著既好聽又吸引人的話,這讓我聯想到現在社會上的政客,或許在鎂光燈下都可以講得很好聽,可是實際上呢?真的做到的又有多少。其實我很佩服黃凡在當時戒嚴時期還敢寫出這樣的文學諷刺小說,大膽的寫出心裡對人性的質疑,藉由這幾篇短篇小說,讓我又更進一部了解人性,但黃凡寫出的都是比較負面的一部分,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的,以原本單純的想法來看,大部分的人內心還是充滿著善良與溫柔;畢竟,人是群居的、無法單獨生活的,靠著人們的互相關懷才能讓彼此的人生更精彩、更美好! | ||
+ | |||
+ | === 陳顥文 === | ||
+ | |||
+ | 首先,由於賴索一書是作家黃凡的作品集錦,因而收錄多部精華小說於一本。而於各部小說中,黃凡將自己融入不同身分的腳色當中,並透過該角色的觀點,審視當下時空背景的框架,並藉由該角色的遭遇情節或者其心路歷程對當下的時代做出尖銳的批判。 | ||
+ | |||
+ | 由於各篇小說皆無相關聯承接之處,故我的讀後感亦採分偏型式撰寫之,並去蕪存菁,保留各篇小說心得的精華部份供作分享之用。 | ||
+ | |||
+ | <最後的冬天> | ||
+ | |||
+ | 敘述台灣六七零年代,某個平凡不過的冬季裡,碰上了能源危機和石油恐慌的主角一家人經歷一個分外嚴寒的冬天,最後遭逢不幸的ㄧ家人獲得轉機並呼應著寒冬的遠去,春回大地生機盎然的景象。 | ||
+ | |||
+ | 其中,我喜愛作者藉由外在景物的描述,淡淡地,輕輕地帶出整部小說中,情節發展的脈絡和人物心中的情緒起伏,例如作者晚間躺在床上茫然地望著窗口,街道上商店的霓虹燈與廣告招牌,還有金碧輝煌的圓山大飯店以及她照亮黑夜的五百個大燈泡,隨著這個冬天經濟危機的來襲,全都熄滅了,還給主角漆黑的夜色,同時還伴著淒冷的夜雨;然而作者只淡淡地提到---這個冬天似乎更加寒冷了,頗能給人,曲雖盡意猶常存的悠悠之感。 | ||
+ | |||
+ | <雨中之鷹> | ||
+ | |||
+ | 此篇是作者這幾篇小說中,篇幅最長的ㄧ篇亦是對男女愛情著墨作多的ㄧ篇。 | ||
+ | 名門望族出生的小鷹如何在家庭壓力與自己對自由戀愛的交戰中做出抉擇,然而作者貼近現實面的情節發展—完全不賜予主角如童話故事般的幸福結局,反而讓主角痛失摯愛的殘酷打擊。而情緒上的傷痕雨影響,也可從主角敘述故事的錯綜跳躍觀點體會的出來。此外,我亦發掘一樣有趣的巧合,故事中出現的白河,與主角結婚的賀詞,<白頭偕老,永浴愛河> 是否是刻意設定的呢? | ||
+ | |||
+ | <青州車站---鍾士達的一天> | ||
+ | |||
+ | 故事的框架設定於六七零年代的中共城市,藉共產黨一小小書記之雙眼,審視海峽對岸人民於共產體制下的生命之聲。同時,此篇亦是讓我感觸最多的ㄧ篇小說,首先我深深地覺得,對岸的共產體制乃藉共產體制之名行獨裁統治之實,並藉由其鼓吹的階級鬥爭達成謀國奪權的私欲。為了鞏固自己於國內權力把柄,不惜煽動國內各階級的對立,進而興起大規模鬥爭,紅衛兵是也,文化大革命是也。同時,極其可悲的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儒家良善思想,利他主義經過這些年遍部全中國的批鬥,爾虞我詐的鬥爭中被摧毀甚鉅,甚而文化大革命中欲除卻宗教以排除獨裁政府的潛在威脅,儒釋道無一倖免,導致理性良知被破壞至蕩然無存的地步,甚而放大了人性醜陋與頑劣。從鍾士達的生活日誌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鍾士達生活周遭的虛偽、謊言、貪婪和邪惡,一再再地讓我對中華民族的人性與良善感到可悲並充滿絕望,然而;直至最後一段,鍾士達面對一位素昧平生的小女孩做出的善行,我突然體悟出先前所提到的鍾士達,雖身處於此悲慘際遇,他的心志與舉止似乎已被周遭環繞的醜陋與虛偽給籠罩而身不由己,但他的心中仍然苦守這最後一片理性良知的清明,只要在他感覺到一絲這個民族的希望,他便會嘗試著在這片道德的荒蕪裡,埋下一棵良善的種子,並暗自奢望著,有朝一日,這顆種子能悄悄地發芽,拯救這片焦土。然而,播完種子的他,根本不知道那天究竟會不會來臨,他也只能再度回到那片黑暗的荒蕪,默默底守衛者他心中的那片明台,等待下次播種契機。 | ||
+ | |||
+ | |||
+ | 於各部小說中,黃凡將自己融入不同身分的腳色當中,並透過該角色的觀點,審視當下時空背景的框架,並藉由該角色的遭遇情節或者其心路歷程對當下的時代做出尖銳的批判。 | ||
+ | |||
+ | 然而當下這兩個字,對於小說完成二十多年後方有幸拜讀其作的我們,已經有些遙遠,而在那樣年代被稱為禁忌的話題,遭受白色恐怖陰影禁錮的輿論與今日大鳴大放言論自由已不可同日而語。或許正因為如此,在我們咀嚼過後,對社會的龐大衝擊和對權威的尖銳挑戰已無法和其劃上等號,尤有甚者,對於習慣媒體社論所位毒舌式尖銳批判的我們,當時代的批判創舉,相較之下,只是乏弱細碎的雜音,充其量不過是欲言又止的無病呻吟。也正因如此,我亦選擇將自己放諸當代,去體悟其小說傳達的所謂令人震撼不已的大作,故能感悟良多,獲益匪淺。 | ||
+ | |||
+ | === 劉芳馨 === | ||
+ | |||
+ | 《賴索》是一本富涵寓意的小說集,收錄的每一篇小說主角身分各異,有在瑣事中打滾的小老百姓、厭惡權勢的政治大老之子、對黨訓感到懷疑的共產黨黨員及努力翻身的大企業家,作者黃凡站在各種立場上貼切地刻劃主角的心緒、以嚴謹的態度諷諭政治、廣用比、興手法強化每篇的中心思想,並多在結尾以象徵的筆法帶給讀者重生的希望。 | ||
+ | |||
+ | 《雨中之鷹》是篇孤寂的作品,主角理民生於政治權貴之家,厭惡政客們表裡不一的嘴臉,最後為了不被祝福的愛情選擇離家,即使他的母親多麼希望他們都可以不要賭氣。他和父親之間有著極深的隔閡,他不想成為父親希望他要有的樣子,他的愛情不被父親接受,他的理念不被父親尊重;離家的理民,好似就只是為了莉蓮而活,他的世界全繞著莉蓮轉,她是他的信仰、他的力量、他的一切。當莉蓮的生命在他面前消逝,他失去了一切,他不知道要為何而活。「雨」,冰冷且沒有感情,就像失去莉蓮的理民一樣,沮喪且疲倦。在雨中哭泣,你可以不用擦眼淚,因為你就站在雨中,溫熱的淚水最後終將變得冰冷無情,是淚又怎樣?是雨又如何?就讓大雨無情侵打吧!失去了唯一的摯愛,遺忘了家庭的可親,人生啊!不過就是場永不停歇的大雨! | ||
+ | |||
+ | 《賴索》是篇政治諷刺小說,主要刻劃人物便是賴索,一個全然虛構的小說人物,黃凡卻將他寫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賴索從一出生就早產,要用藥水包著,人也長得醜,書唸的比哥哥賴允多,能力卻不如哥哥,連妻子都是哥哥替他找來的,甚至坐牢後也是哥哥幫助他。他個性懦弱,有強烈自卑感,相較於精明且事業有成的哥哥,坐過牢、整個人生無所事事的賴索更顯得失敗,因此「他並未接觸到他大哥同情關愛的眼光,這種眼光足以把他像老鼠一樣嚇跑」。韓先生─賴索極其一生崇拜、追趕的對象,到頭來只是個虛偽的政客,只懂得趨炎附勢。出事前,還親切地問起賴索的家庭;出事後,竟在錄影室冷漠地對賴索說:「我不認識你!」然後坐進黑色轎車,一溜煙地離開了。韓先生「用完即棄」、一走了之的形象表露無遺。三十年前他曾搥著桌子,慷慨激昂、聲嘶力竭地向台灣民主進步同盟會的會員怒斥國民黨,振振有詞推舉共產黨的好處。今日他卻說自己早就發現了共產黨的「陰謀」,可見他不僅是個偽君子,對自己背叛共產黨,更不以為然、毫無悔意。賴索稱電視台是「現代科技融合了夢幻、現實、藝術、美麗、虛偽、誇大的綜合體」,這句話或可用來總結韓先生的為人。 | ||
+ | |||
+ | 《賴索》出現在八O年代,正是台灣政治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他成功塑造了鮮明的人物特性,更突破了寫作題材的囿限,對政治的嘲諷與戲謔有如驚天一吼,雖為早期作品,但於今時日,許多寓意仍極其深切,以小說見證了一個人心思變,而又莫知所從的社會。 | ||
+ | |||
+ | === 吳宗憲 === | ||
+ | |||
+ | 看完賴索這本書,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後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標題跟書名是一樣的,也就是“賴索。"而賴索也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角,所以這篇王張讓我在讀的時候,能夠更精密更深入的閱讀和品嘗。 | ||
+ | |||
+ | 這篇文章裡寫的是賴索被政治所迫害,年少不懂事的他因為一個很小的賺錢機會,而被騙加入了同盟會,後來因為同盟會的主張跟政府有著不一樣的理念,賴索就因此被關進了監獄,並過著一段心思錯亂的生活,後來被放出來後終於體會到,人,都是為了自己而活! | ||
+ | |||
+ | 我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很錯綜複雜,一下子順敘,一下子倒敘,一下子插敘,一下子補敘,這樣子的用意應該是顯示賴索的心思也是如此的複雜,有時候想到自己的媽媽,有時候又想到自己當上了縣長,深受政治迫害的他,對於社會上的一些事務,都不能夠加以參與,而參與的那些人,竟是踩著自己而達到高官位子那些人,而他們也只會打打嘴炮,只說不做,滿口胡言,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都用一些天花亂墜的言語和巨大的權力所掩蓋過去。 | ||
+ | |||
+ | 文章裡的韓先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開始假裝認識賴索,並且提拔他,給他優渥的薪水,但後來得到高官之後,就把自己底下的人忘的一乾二淨了,我覺得在那個時代,讀書並不算是好事,雖然賴索有接受教育,但都只是一知半解而已,後來遇到了一個深命中的貴人,不過那卻是賴索心中所想的,賴索認為跟著他能夠有著 | ||
+ | |||
+ | 不一樣的生活,並認為韓先生的出現就是他生命的轉折點,沒錯,是一個轉折點,讓賴索的生活越來越糟,甚至因黨派問題而被抓入監獄,真是可憐。 | ||
+ | 人不應有人人為我的想法,而要有我為人人的理念,不能因為追求權力和金錢而犧牲他人,身為任人擺佈的棋子,也應該要有警覺心,知道並了解自己在做什麼,要保持頭腦清楚,不能被一些外在的因素所誘惑、迷騙,才能夠活出自己的人生! | ||
+ | |||
+ | === 游原豪 === | ||
- | + | 小說中描寫的是正趨向現代化、工業化發展的台灣社會中一個渺小人物:賴索的一生。主角賴索生逢兩大時代的交替點,經歷了日本統治時代的末期與國民政府高壓統治時期,因此對時代感與民族意識感到模糊與徬徨,又因受過一點基礎教育,所以對政治產生了迷濛的崇拜,在青年時期,被半拐半騙的加入了在當時是非法的政治組織,因而進了監獄,好不容易出獄之後,賴索卻已成為一個理想破滅,向現實低頭、萬般無奈的中年人了。 | |
+ |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六、七零年代的台灣社會,當時台灣正經歷著現代化與機械化的轉變,整個社會的步調逐漸加快,這對曾在監獄中度過十年人生的賴索而言,更顯出心境上的不適應與徬徨無助。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他必須逼著自己去適應這個世界,逼著自己隨著這個世界流動,因此,他找了工作,結了婚,生了小孩,但他心中卻依然存有當時對政治的一絲悸動與熱情,因此,當他在電視中看到了韓先生後,他的心情是激動的,直到他到了電視公司見到了韓先生他那漠然的表情之後,才徹底死了心,而心中那最後一點火花也從此熄滅,此後,他還剩下什麼?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只好漫無目的像個殭屍般的繼續在這個世上載浮載沉,等到一切都歸於虛無。 | ||
- | + | 賴索只是巨大的時間洪流下的一個小人物,他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有的只是無奈與妥協,他被時代欺騙,被虛偽的政客欺騙,甚至連他自己也在欺騙自己,最後只好屈服於現實與命運。而作者對故事時間點的處理相當特殊,常常是過去與現在交錯出現,令人感到混沌迷亂,也表達了賴索對時間觀念的錯亂,更讓人可以藉著收集賴索支離破碎的記憶,一點一滴的拼湊出當時台灣社會完整的面目與一個在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的心境。雖然讀這部小說會讓人對時間的推進感到錯亂,分不清到底什麼是過去什麼又是現在,但這也許正是當時那個變遷中的時代會讓人感到的感覺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前修訂版本
(某個傢伙故意把書拿反有夠丟臉..)
目錄 |
[編輯] 讀書會成員
指導老師:蓋綺紓 老師
組長:醫學系一年級 鐘建麟
組員:醫學系一年級 宮慶雲
陳金蘭
陳妤甄
陳顥文
劉芳馨
吳宗憲
游原豪
[編輯] 討論記錄
[編輯] 第一次討論記錄
地點:全家交誼廳
時間:3月30號下午二點三十分
討論主題:和「賴索」的親密第一次----討論「最後的冬天」、「雨中之鷹」
紀錄人:鐘建麟
我們這次的主題主要針對第一篇章和第二篇章,討論到目前對書的看法、看完的心得、對內容的想法
[編輯] 「最後的冬天」
為什麼第一篇要叫最後的冬天呢?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冬天代表經濟蕭條,所以在一場大災難以後才有重生。而爸爸的失業就像是他家的冬天一樣。
那為什麼是最後呢?有可能是他對於這個景氣的蕭條太過樂觀
這篇對城市有很多描述,描述很多城市的景象,像大樓招牌。這算是一篇城市、後現代小說
這篇文章很不像小說,不夠有張力,很像一個人的日記要表達的就是經濟的蕭條情形,但是主角還是表現得很樂觀。所以作者想要表達一個很樂觀的思考,因為結局是很美好的。本來看到最後的冬天看起來像是一個悲劇,結果最後是一個喜劇,還蠻特別的。而且他們家人互相打氣的感覺蠻好的。
這篇的第19頁是全篇的重點,就是他看到他爸爸表情堅毅的時候,他相信他的家人,最後他們真的從金融風暴中走了出來。
用冬天來得特別早,來代表景氣的蕭條。用外在的景來表現抽象的蕭條。 用外在城市的變化來取代直接描述景氣。
第一段寫到主角在剛畢業時就受到能源危機的影響,對他的未來感到困惑,眼前一片毫無頭緒的汪洋。主角在畢業的時候就遭遇到能源危機,在這樣子的情形下,還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或許還蠻樂觀的吧
[編輯] 「雨中之鷹」
全篇文章的時間一直跳來跳去,就像主角的思緒一樣,場景隨著主角的思緒變動。手法蠻特別的,感覺好像把整個人的思緒全部寫到書裡面。用主角零碎的記憶組成一個故事。
主角不喜歡他爸爸是政治人物,不喜歡家裡一堆人每週固定聚會,不喜歡父親裝出那個政客的模樣。那個時代,感覺好像喜歡的人都應該要門當戶對一樣。他爸爸剛開始不接受,後來好像比較好一些。這篇鋪梗很明顯,好像要講悲劇。後來他妻子死去不令人意外。結尾走到雨中,他想洗去他身上那殘存的血跡,他覺得他還是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他就覺得生命已經沒有異議了。
為什麼他阿公要叫主角是小鷹?感覺像是要傳承意志,希望主角勇敢。像他阿公一樣,叫白河之鷹。標題是雨中之鷹,有可能是因為主角的生活過得蠻難過的,而且他結尾走到雨中。雨中之鷹,是因為他的確想要像老鷹一樣有一番作為,不藉著家裡的錢與勢力,獨自上台北打拼,就如老鷹獨自展翅飛翔一樣。然而,莉連的死對他而言就如同無盡的雨,即便他真的在空中遨翔(在台北找到了工作、交到了朋友,逐漸邁入安定),當初令他想要展翅的目的卻不復存在了,因為莉連就有如那湛藍的天空。 感覺雨中之鷹就在講最後的主角,而且感覺很多時間點都在下雨,回家的過程、故事的結局。整篇故事很像是淒美的愛情故事。
56頁,男女主角聊到電影的部分,女主角說他不喜歡悲劇,這裡好像有伏筆他們是悲劇。 68頁,男主角說他不知道結婚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是否還是像以前一樣相愛?但是他們奮鬥了這麼久,最後卻是悲劇收場,他們沒有機會去尋求這個答案,就天人永隔了。 58頁,作者不喜歡父母房間氣味的部分不知道要隱喻一些什麼?我覺得他不喜歡那些複雜的味道,像是明星花露水之類的,給人家感覺像是要出去應酬。他可能比較喜歡單身的味道,暗指他不喜歡政治的複雜。
或許白頭偕老,永浴愛河跟「白河」這個地名有關係。也有可能是我們在鑽牛角尖,但還是有可能性存在。
[編輯] 第二次討論記錄
地點:全家交誼廳
時間:4月20號早上八點半
討論主題:這都是共產黨的陰謀!----討論「青州車站,鍾士達的一天」
紀錄人:鐘建麟
[編輯] 「青州車站,鍾士達的一天」
副標題「只要有人類就有希望」,很像是共產黨洗腦的思想 共產黨的洗腦嚴重,主角雖然無奈但是也沒辦法。
「黨的時間」這種沒有意義的事情他們還是要做,只因為是規定,所以他們一定要做。只是,主角這一輩都很無奈,然而年輕人都被洗腦,依然慷慨激昂的發表言論。
「紅衛兵學生」不斷的批鬥,以毛語錄為上,想要有拿到權力的感覺,所以才拿毛澤東的思想來批鬥別人,藉由批鬥別人來增高自己的地位。社會建立在一個很荒謬的制度上。
101頁,有一段是主角和員工在無聊的接話。感覺他們生活單調無趣,思想、言論被箝制,就連簡單的對話都可以討論的很熱烈。共產黨控管思想很嚴密,就連上層討厭蘇俄,人民也跟著討厭蘇俄。感覺很像生命都被規定好了,生活都是共產黨配給。毛語錄也充斥整個社會。好像沒有人不滿意社會,然後起來推翻社會。思想很像是毛澤東建立起來,可是都沒有變,但是這已經不符合現代潮流,卻還是很多人遵守。制度出了很大的問題,雖然政府明訂不能看電影,但電影票還是在民間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連他們的公安都在賣。
主角在跟妓女接觸時,妓女說黨員的身體都很冰冷。或許是說,從妓女的眼光看來,黨員都很冰冷。有可能是因為妓女只是單純的想活下來看看世界,他不需要去管共產主義怎麼想,反而不受到共產黨的思想箝制。 整篇幾乎都是寫主角看到的景象,很少寫他個人的感覺。作者寫出主角的冷眼態度,表現出他對生活的麻痺,不喜歡這樣子無意義的制度。 內容中的冰雪就像是思想箝制,所以春天就像是新的思想如小草小花般發芽。
關於最後一句話,在大環境下,大家為了生存可能會放棄一些理性和良知,藉著批鬥和耍狠這種無血無淚的方式來傷害別人而生存。主角是不得以遵照黨的規定,內心依然留有一塊明臺,知道社會出了什麼問題。所以,他為這社會做了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雖然很小,但他會有所期待,希望這樣良善的想法能夠帶動社會往前走,作為一個正面的力量。這句話也有呼應副標題,因為思想要改變一定要人類去改變。
[編輯] 第三次討論記錄
地點:全家交誼廳
時間:4月24號早上十一點
討論主題:人人需要清道夫!?----討論「人人需要秦德夫」
紀錄人:鐘建麟
[編輯] 「人人需要秦德夫」
人人需要秦德夫,為什麼需要叫這個標題?感覺大家都需要靠他,但是事實上大家心裡好像對他沒有好感,大家需要他的影響力和錢,但對他卻沒有好感,像作者對他也沒有好感。他給人一種財大氣粗的感覺
裡面寫到了現代社會的兩個悲劇:秦德夫很有錢但卻連自己手術沒成功都不知道,完全被蒙在鼓裡。另一個,主角被妻子甩了,以為可以跟妻子和好,一直想著見面後該怎麼相處,但是妻子卻改嫁了。
「人人需要秦德夫這樣的慈善家、實業家,他的逝去是大家的不幸。」這句話很很諷刺,因為事實上他身邊的人不這麼覺得,那位長官講這句話時也沒人在注意聽。
美霞在文中是為了什麼而跟秦德夫在一起?是為了錢還是同情秦德夫,好像都有可能。主角可能覺得美霞在葬禮問秦德夫留給她的錢,這樣子很不妥當。主角原本以為美霞是真心的要對待秦德夫,但是到最後也是這樣子重視錢。讓主角很失望。主角失去過麗梅,所以他可以格外體會一個人老了身邊沒有依靠的悲哀。當他發現美霞在那個時候問他有多少錢的時候,他會覺得特別的失望。而且美霞的媽媽把他女兒當作搖錢樹。
秦德夫沒有辦法相信身邊的任何人,身邊也沒有任何朋友,但到最後卻把自己最重要的資料都交給主角處理。然而主角只是秦德夫的一個國小同學。或許這是秦德夫可悲的地方。而主角是一個比較正面的角色,他在與秦德夫相處時看到的都是他的成長歷程和他的環境,而不是他的錢。
主角在最後一段很失落的心情,他突然發現自己跟兒子的距離。但是他也害怕自己跟秦德夫一樣,到老了沒有人可以依靠。雖然兒子在美國要結婚應該替他高興,但是他老了還是沒有人來照顧他,所以他才會把那封信撕爛 雖然主角之前一直被妻子講說是更年期的怪物,但他其實真的沒有覺得自己真的老了,但是他到書的最後才從身邊的經歷發現自己真的老了。
這本書的著作年代是經濟正在起飛,重視這種物質的層面。秦德夫事業做很大,主角也是很成功的律師,但從他們的經歷可以發現作者要表達的是物質和經濟的突飛猛進但是心靈的層面沒有隨之成長。就是因為心靈沒有成長,就算他們事業做很大,也沒有用。就像主角的老婆跑了、秦德夫的小老婆是要他的錢。反而麗梅是真的在追求自己的人生和幸福,如果他真的要錢他可以選擇留在主角律師的身邊。所以麗梅和美霞這兩個角色是一個對比。
美霞聽到秦德夫給他的錢的數量以後最後發出一聲「啊」的意思是嫌錢太少還是太多呢? 我們認為她應該是覺得太多,她給人感覺是一個天真的角色。雖然最後主角好像對她很失望。
秦德夫知道美霞是為了錢嗎???
1.秦德夫應該是知道,但是他希望美霞一直留在他身邊,他不希望失去最後一個依靠,也有可能他不想面對這樣子的事情。
2.秦德夫也有可能是不曉得,感覺他在最後的人生有他陪伴很幸福。
美霞在秦德夫病重時為什麼要跑去主角家呢?
1.美霞可能是故意要塑造形象給主角看,因為主角和秦德夫在討論遺囑的時候,希望主角能夠以為美霞是真心的。可以拿多一點錢。
2.也有可能是真的關心秦德夫才會這樣子做。
[編輯] 第四次討論記錄
地點:新館B1洗衣間
時間:4月28號上午零點二十分
討論主題:賴索找不到可以依「賴」的繩「索」----討論「賴索」和全書總結
紀錄人:鐘建麟
[編輯] 「賴索」
賴索是一個很可憐的人物,年輕時被騙入了同盟會。至於為什麼要叫賴索,有什麼含意嗎?這個部分好像是沒有。韓先生要他加入會員的原因,可能是要多一個人來壯大聲勢,增加籌碼,而且他看賴索像是老實人,拿他來背黑鍋。
當初爸爸不讓賴索唸書,結果到最後被騙的是賴索。可能是因為爸爸經過一些社會歷練,才知道不要讓他讀書比較好。但諷刺的是,沒有讀書的哥哥最後自己成家立業,到最後反而要來照顧這個讀過書的弟弟。
主角到最後他把自己的一生寄託在韓先生上,他相當的崇拜韓先生,所以他在最後要去找韓先生的時候,就開始思考,思考他應該要跟他講甚麼話,思考他這一生所失去的、得到的一切。但他萬萬沒想到最後支持他生命的力量居然是一個騙子。
主角的生活重心都圍著家人,從台北回來以後,拿出的都是家人的東西。最後一句話「這是一個結束、一個開始、一個起點、一個終點」。韓先生的反應讓他很難過,前面有講到說韓先生是他最後一個崇拜的人,就像杜胖子講的一樣,「永遠不要相信別人」。最後他緩緩的抬起頭來,重新面對自己一個新的人生起點。
賴索是因為去關過牢了以後,才懂得看透人生百態,就像當時民進黨在白色恐怖的時候,也是被關進牢裡。然而最後得到利益的都不是那些吃過苦的人。
韓先生最後上電視節目以後,是把責任推到共產黨上面。事實上從這裡就暗示韓先生很愛把責任推卸給別人,包括最後假裝不認識賴索,都是說一套做一套,利用完就算了。(雖然有可能他真的忘記賴索這個小人物,不過我們覺得他是故意的機率比較大,因為這種人都很狡猾)大家都只是他的一個棋子,把大家都當作跳板,(然後跳到最後差點摔死),只有他能夠全身而退,能夠在日本過著悠哉的日子,還儲存精子為了他的後代。他全部所需要做的就只有在最後的電視節目出來講話而已。諷刺的是,這樣子的節目沒有什麼人想看,或許是大家都對政客講話麻痺了。
杜子毅在157頁對自己說的話:「不要後悔。」,在臨終前還說:「永遠不要相信別人」是不是表達他知道自己這樣子做下去是錯的,但是卻不認錯,為了自己的利益、面子、身份地位和錢,就算是錯的也要繼續做下去。然而他騙盡了全世界,卻騙不了自己。
他就像所有的政客一樣,說一套做一套,雖然他是支持共產主義的人,在獄中卻卻不跟人家分享東西和食物。
這篇的寫作手法跳來跳去,根據主角腦中的場景,馬上跳到他回憶的畫面,導致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就像主角的生活、想法一樣。
[編輯] 「全書總結」
整本書每篇好像都有一個悲劇,是用批判式的小說寫法。雖然寫到了許多的社會黑暗面,但,重點是在說,叫我們不要逃避黑暗,要我們勇於打開紗布,審視歷史的傷口。手法很喜歡跳來跳去,很特別,讓人家感覺像主角一樣時間感錯亂和思緒混亂。題材很廣泛,有寫那種中產階級的子女或著共產黨員、顯赫人家的子女、鹹魚翻身的權貴,很厲害的是他能夠把每個不同角色的形象情感刻畫鮮明。每篇故事的結尾幾乎都是悲劇,然後讓故事的主角對於人生產生另一種不同的看法。其實每一篇的寫作方式都蠻相同的,雖然說都是悲劇,但是可能作者希望我們藉由這樣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總是這樣子有喜有悲,不要太過於執著。或許作者還帶有一點禪意吧,要我們看破一切,看到自己人生的正面,積極的來面對自己人生的路途,檢視過去,放眼未來。
[編輯] 個人心得
[編輯] 鐘建麟
這次我們討論的書是賴索,這本書是「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的第八十名,所以我們的讀書會名稱取名為「文學經典之愛」。作者黃凡是一個後現代小說作家,這本書也是一本他的經典之作。賴索這本書收錄了黃凡好幾篇的短篇小說,剛開始看還以為是章回小說,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分段的故事。內容故事很寫實,幾乎都是悲劇收場,就算不是悲劇,也不會有歡喜的結局。每一篇故事的情節,似乎都在諷刺現代人生活的痛苦與無奈。
拿「雨中之鷹」為例,主角雖然是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庭出身,但是卻討厭自己的身世。他不顧家裡反對交了一個很平凡的女朋友。但卻在一場車禍中喪命,讓主角深陷在懊惱與痛苦之中。儘管如此,主角依然像雨中的老鷹一般,繼續堅強的飛向他的前程。
同樣是很有錢的人,還有這篇「人人需要秦德夫」,秦德夫是一個很有錢的企業家,然而他企業作很大的同時,沒有人關心他的生活、健康。最後在秦德夫的喪禮,有位部長講出:「人人需要秦德夫這樣的企業家、慈善家。」底下沒有人在聽他講話,這樣的場景令人不勝欷噓。 作者甚至寫出了對岸生活的無奈,「青州車站--鍾士達的一天」全篇寫出作者這輩中年人在共產體制下,做著許多無意義的事情只因為服從黨紀。整篇完整又寫實的寫出共產黨治理下的荒謬社會和人民期待改變卻又無法有所作為的無奈。
然而作者在其中也有一些地方暗示我們繼續樂觀的來面對人生。像「最後的冬天」這篇,這篇給人感覺充滿了溫馨和家庭的溫暖,我們希望能像作者一樣珍惜自己的家,不管外頭如何,它依舊是我們的避風港。
作者黃凡藉由這本書,完整的披露了各式各樣生活的人,他們所產生的各式各樣的無力感、對環境的無奈……他寫的小說給人感覺很悲觀,有人覺得作者手法寫實,但我覺得有點寫實到虛偽了,生活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如果生活痛苦,我覺得是相由心生,我們生活得快不快樂,取決於我們怎樣過生活。如果永遠把自己侷限在一個小框框,那永遠不會快樂。或許我們的隨手一個動作,會在他人的心中開出美麗的小花也不一定。
無論如何,我們還是必須對環境充滿樂觀,雖然人生的過程當中總是充滿了許多的意外和挫折,如果我們能把他當作一種挑戰,相信我們的路會走得更加踏實。我希望我們在看完這樣子社會悲劇的人物以後,能夠從中啟發我們珍惜自己身邊周遭的環境,讓我們用開朗的心面對前途。
藉由這一次的讀書會,我從中獲得了許多想法,包括如何面對接下來的大學生活和人生。我也從討論的過程當中,學到了溝通的技巧和方法,還有在討論中發表意見、協調討論時間、帶動討論氣氛等等的經驗。我相信這樣子的經驗會對我們未來有幫助,也讓我們在繁忙的大學生活當中,能夠好好的靜下心來看一本書,放慢生活步調,重新找回讀書的樂趣和熱忱。
[編輯] 宮慶雲
初次接觸賴索,其帶給我的第一個印象便是大膽而細膩,如果把著作年代加入考量,那可就真如封底所言,賴索可謂當時非常震撼人心之作品。所謂的震撼,在我眼中我想並不是閱讀當下波濤洶湧般的衝擊,而是長留與腦中,某些景像及意涵會不斷地在思路前後衝擊(不過這點,我想還是會跟時代背景有關)。
最後的冬天在第一次翻開賴索時便給了我們那個年代的深刻刻劃。尤其那陣子石油危機造成的全球恐慌,而主角的父親也無法幸免於難,遭到裁員。然而,雖然背景是這麼的愁雲慘霧,但題目卻是十分正面的-最後的冬天-讓人一眼便了解小說最後肯定有雨過天青的一天,而書中人物在心情上的轉折也是如此,父親從一開始的不能釋懷,漸漸地接受現實,然後不放棄希望,甚至與家人苦中作樂,其中有一段:晚餐時他第一次詳細問起我夜間的工作,我作了個空洞的表情和塞傳單的動作,大家都笑了。這麼一段話,既俏皮又逗趣,巧妙地把冬天結束,然後帶來的是父親復職與希望,春天就這麼來了。這篇放在書中首篇,我認為是相當具有正向力的,以整本書來講的,儘管後面的小說有些是諷刺的,辛辣的,甚至悲劇的,但在一開頭便先展現了人性的堅強與韌性。
雨中之鷹和最後的春天算是相當大的反差,約看了三分之一的片段我便覺得這雨與淚肯定是相連的,而莉蓮的死,也在前面的篇幅便隱隱約約感覺的到。正如同我在小組討論時所提及,主角-外公稱他為小鷹,他本想獨自到台北闖出自己的一片天,與莉蓮一起,而老鷹的獨立遨遊,正是主角所追尋的。然而,等待小鷹的不是湛藍晴空,而是出乎意料之外的雨-莉蓮的死,這對小鷹而言,我想就如同老鷹被剪了翅膀,只能望向晴空……
鍾士達的一天,我想當時發表肯定是相當震懾的。在尚未解嚴的年代,黃凡竟然嘗試如此可謂禁忌一般的題材,實在可說是吃了熊心豹子膽。鍾士達的一天,雖然只是一天,但卻簡直像是遊歷過批鬥文革的中國一般,人與人之間雖然皆以同志稱之,然而卻沒有什麼是真正繫在他們之間的,有的只有那空乏而多餘的毛語錄-我們這裡什麼都沒有,毛語錄倒是一堆。批鬥與勞改,可說是串起鍾士達一天的針與線,人與人的互動,口口聲聲說的是為國家為每一位同志,然而青年軍只知鬥爭,官員們也只是利益往來。小說中最後的衝突點-市集賣花瓶女孩,何以鍾士達願意給他五塊錢,以及電影票呢?我想,這更加凸顯了他一天下來的荒謬,不過換個角度而言,荒謬之中,卻也依然存在著希望-也許來春路邊會長出一些小野花。
書中的第四篇小說-人人需要秦德夫,我想,這篇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秦德夫與主角,我看到了兩種在同個時代背景下塑造出的不同的鮮明形象。然而,兩者並非優劣之分,而是,各自有著不同的悲哀。主角,不同於律師身份時的風光,私生活中,不但老婆跟人跑了,連生活都是空乏無味的,而這麼一個沒有色彩的人,穿上時裝店豔麗的服裝時,更顯得滑稽可悲;秦德夫,豪邁無比,事業成功,有財有勢有女人,然而,為何他在尾聲處將重要資料交給一個兒時同學而非身邊的人?為何當他死後美霞的母親開口就是問錢?看來風光也只是表面的,不是嗎?在時代的巨輪下,人們的物質快速隨之前進,然而,當快過了頭,人心中的空虛卻也更加深沈,更加難以忽略。在物質上我們得到了滿足,那心靈層面的滿足呢?我想,麗梅情願離開律師而尋求生活的情趣與快樂,便是這麼一個相呼應的存在。
最後一篇小說賴索,也就是書名的小說,在我看來是最陰沈而黑暗的,黑暗的不是時代,而是人心。賴索對於人生的話語-繳了白卷!是多麼的慘澹,我認為這部分是接續著人人需要秦德夫,讓人足以再看書的同時,來反思自我的人生。然而這篇小說還有一個更黑暗的存在-韓先生,無奈賴索就是信了這麼一個善於擠眉弄眼,見風轉舵的丑角。賴索何名賴索?他所依賴的繩索呢?韓先生?原來到頭來,正如同杜胖子所言,共產有馬克斯主義,國民黨有三民主義,而賴索,什麼都沒有!他沒有屬於自己的歸屬,沒有自己的價值,他只能載浮載沈……
整本書看下來,對我而言很多衝擊的確不是閱讀的當下所感受到的,要形容的話,賴索的後勁很強,而好酒入喉的韻味,我認為便是讀完全書後心境的轉換,這點相當令人回味。
[編輯] 陳金蘭
讀完這一本書,感覺自己似乎看到了現實的黑暗面。會親眼看到人們生活在那時刻的生活,以及他們的各式各樣的心情。忽然之間,會對所有的事抱持著絕望的感覺,好像自己在這裡是多餘的,感覺一直活在無可改變的世界。而且,感覺在其他人眼中,自己只是一個被利用的棋子,卻還是傻傻的相信自己以為是對的人所說的一切,似乎生活在一個充滿悲哀的生活之中。
賴索,我覺得他在韓先生眼中就是一顆棋子。當時,韓先生那一群人在私底下偷偷的稱呼賴索為「老實人」,我想他們早已認定賴索是一個會乖乖的聽從他們的意思的人,希望有人幫他們處理事情,所以才會找他來擔任那職務。賴索也因此而做了牢,結果在最後,韓先生卻不認得賴索。我想這給賴索帶來了無限的失落,因為我想韓先生是賴索最相信的人,被自己最相信的人遺忘一定是一件非常難過的事。我看了賴索的生活之後,覺得他的生活過的毫無重心,覺得一點動力也沒有,會不自覺得讓人越來越失望。藉此,似乎可以激勵自己不要變得跟賴索一樣,不要過著這樣的生活。但在最後,賴索抬頭仰望天空,我想他或許已經發覺自己不應該在這樣,我覺得他自己似乎有在反思,反思自己以前是做錯的。看到賴索這樣,我想不管是在什麼時候,大家都還有機會可以回頭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想想自己該做些什麼、想想自己應該要做什麼,或許可以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快樂。賴索也經歷一些不一樣的生活,或許可以給他很多的感觸,他已經度過了自己低潮的時期,接下來的生活或許不會有太多的改變,我想心境的改變可以改編他對其他事物的看法。他之前對很多事情毫不在乎,但說不定經過了這次的改變,他會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
我覺得在這幾次的讀書會中,自己比上學期進步了許多,跟上學期比起來已較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聽其他組員說出他們自己的想法時,自己也會多了一些想法和組員們分享。現在比較敢討論,想想上學期會不知道自己要說什麼話,跟上學期比自己真的有進步。自己發覺自己的進步會有一種莫名的喜悅,想不到自己也會有這樣的進步。因為自己會覺得討論是一件麻煩的事,但這幾次都覺得很有趣,或許是因為自己筆叫有想法之後。而且,聽到其他組員的想法會蹦出一些自己沒有想到的,真的很有趣!現在有好多事情幾乎都要討論,不同的討論可以增加自己不一樣的想法,跟以前比起來討論在生活中似乎變得很重要,也希望自己可以越來越進步。
[編輯] 陳妤甄
賴索整本書是由五個短篇小說所集合而成的,雖然是五個故事主角不同的小說,但中心思想其實彼此都有點重疊;而每篇小說主要都是接露當時社會現實人性懦弱的一面,作者很寫實的描繪故事中人物的心情想法,藉由這點也可以讓讀者重新省思人性,是否自己也跟故事中某些角色一樣迫於現實而放棄原初的夢想;又或者是被現實社會中的人性給欺騙等等。
第一篇:最後的冬天;冬天象徵著經濟的蕭條。因為經濟窘迫,致使許多家庭都為著麵包而備感憂愁,人也因此喪失了原初的自信、遺忘了當初對社會的熱忱,還好最後,經濟回復,人們也重拾了以往的笑顏。這讓我身感周遭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也讓我深深佩服著古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豁達情操。現在的人們往往不敵經濟現實面的壓力,但或許也因此現實見證了人們互相關懷的人性,像這篇小說敘述的家庭一樣。
第二篇:雨中之鷹;故事中的主角是生在一個富裕的貴族家庭,當然家中對主角的期望相對的也很高,然而主角卻因愛上一個父母無法接受的女孩,而鬧得家庭失和,這個從小以來表面上溫暖的家庭開始失溫,主角也不再跟父母親有任何的聯絡,直到莉蓮車禍身亡,這個曾經帶給主角歡笑、讓主角重新對生命點燃希望的燈塔已不再發光,之後作者的父親也因病重而逐漸殞落,或許父母親後悔著當初沒有接受兒子追求自己的幸福,但這事實已確實讓主角帶著悲傷的回憶過完人生。作者在這篇文章中,主要是用對化的方式呈現對人內心的描寫。或許所有人都期望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不愁吃與穿,可是大眾往往都沒有看到背後的意涵;主角在這種家庭得不到內心的安慰,但作者父母親卻毫無察覺,往往覺得錢財、權力是比一切還重要的事。
第三篇:鍾士達的一天;整篇以諷刺的口吻敘述大陸的共產世界,感覺在共產世界之下的人民是沒有感情的動物,像機器一樣遵循一個接著一個的指令守規矩得過著每一天的生活,一旦有自己的思想,就會被認為是走資派,這樣的人民其實是很可憐的,而鍾士達處在這樣的環境內心也很無奈,雖然表面上無法表達心裡的憤慨,但由小說最後一句:「也許來春路邊會長出一些小野花,紫色、紅色、黃色、五顏六色的小花朵。」含蓄的表示鍾士達心中也很希望共產世界的消失,思想的開放、多元的想法才是符合現代社會的潮流。
第四篇:人人需要秦德夫;塑造了ㄧ位主角,這位曾經事業風光、但自從梅莉離開後就意志消沉的男子,然而故事的起伏則是因為他遇到了秦德夫;因為秦德夫的出現,讓主角可以找到梅莉,讓他對世界重拾希望;也因為秦德夫,讓他看透人性。秦德夫,雖然事業飛黃騰達,但大家在乎的就只有他的錢,沒有人曾在乎過他的內心。其實這樣想起來,真得很替秦德夫感到可悲,事業都做那麼大了,應該可以了解有些東西其實是比錢還要來的可貴。有無數的大眾需要秦德夫,以現實面來講,並不是需要這個人,而是需要秦德夫給他們的工作機會或薪水,大家都靠著他的錢在繼續過各自的生活;至於秦德夫這個活生生的人,則是可有可無的空殼。最後,秦德夫的身邊出現個女孩-美霞,年輕無邪的美霞少了點社會歷練、卻多了點單純,或許主角和秦德夫也看出了這點,使得美霞成了最後陪伴秦德夫的人;然而,在秦德夫離開之後,美霞仍不敵母親,屈服於錢,選擇了麵包、背棄了人的感情,這使得主角失落、對於人性徹底失望,原來現實社會中的人類都沒辦法克服對錢的慾望,都向現實屈頭。
第五篇:賴索;賴索是一篇極為諷刺的短篇小說,作者在文章中極力描寫人心的險惡、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心機,作者以很淺白的手法把這些毫不隱藏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整篇小說的時間大致上是採倒敘法;先敘述對人性失望後的賴索,再以回憶的方式敘說之前發生的事。單純的賴索,年輕時就很崇拜韓先生,為了他可以不顧一切,連被抓去關也沒有絲毫怨言,這樣的崇拜維持了數十年,直到最後被打破,我想這種打擊一定讓賴索對於人性徹底失望,也呼應文章中杜子毅所說的:「永遠都不要相信別人。」韓先生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一切,犧牲掉無數幫他背黑鍋的人,然而冷血的韓先生絲毫沒有愧疚,在媒體訪問他時,仍繼續講著既好聽又吸引人的話,這讓我聯想到現在社會上的政客,或許在鎂光燈下都可以講得很好聽,可是實際上呢?真的做到的又有多少。其實我很佩服黃凡在當時戒嚴時期還敢寫出這樣的文學諷刺小說,大膽的寫出心裡對人性的質疑,藉由這幾篇短篇小說,讓我又更進一部了解人性,但黃凡寫出的都是比較負面的一部分,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的,以原本單純的想法來看,大部分的人內心還是充滿著善良與溫柔;畢竟,人是群居的、無法單獨生活的,靠著人們的互相關懷才能讓彼此的人生更精彩、更美好!
[編輯] 陳顥文
首先,由於賴索一書是作家黃凡的作品集錦,因而收錄多部精華小說於一本。而於各部小說中,黃凡將自己融入不同身分的腳色當中,並透過該角色的觀點,審視當下時空背景的框架,並藉由該角色的遭遇情節或者其心路歷程對當下的時代做出尖銳的批判。
由於各篇小說皆無相關聯承接之處,故我的讀後感亦採分偏型式撰寫之,並去蕪存菁,保留各篇小說心得的精華部份供作分享之用。
<最後的冬天>
敘述台灣六七零年代,某個平凡不過的冬季裡,碰上了能源危機和石油恐慌的主角一家人經歷一個分外嚴寒的冬天,最後遭逢不幸的ㄧ家人獲得轉機並呼應著寒冬的遠去,春回大地生機盎然的景象。
其中,我喜愛作者藉由外在景物的描述,淡淡地,輕輕地帶出整部小說中,情節發展的脈絡和人物心中的情緒起伏,例如作者晚間躺在床上茫然地望著窗口,街道上商店的霓虹燈與廣告招牌,還有金碧輝煌的圓山大飯店以及她照亮黑夜的五百個大燈泡,隨著這個冬天經濟危機的來襲,全都熄滅了,還給主角漆黑的夜色,同時還伴著淒冷的夜雨;然而作者只淡淡地提到---這個冬天似乎更加寒冷了,頗能給人,曲雖盡意猶常存的悠悠之感。
<雨中之鷹>
此篇是作者這幾篇小說中,篇幅最長的ㄧ篇亦是對男女愛情著墨作多的ㄧ篇。 名門望族出生的小鷹如何在家庭壓力與自己對自由戀愛的交戰中做出抉擇,然而作者貼近現實面的情節發展—完全不賜予主角如童話故事般的幸福結局,反而讓主角痛失摯愛的殘酷打擊。而情緒上的傷痕雨影響,也可從主角敘述故事的錯綜跳躍觀點體會的出來。此外,我亦發掘一樣有趣的巧合,故事中出現的白河,與主角結婚的賀詞,<白頭偕老,永浴愛河> 是否是刻意設定的呢?
<青州車站---鍾士達的一天>
故事的框架設定於六七零年代的中共城市,藉共產黨一小小書記之雙眼,審視海峽對岸人民於共產體制下的生命之聲。同時,此篇亦是讓我感觸最多的ㄧ篇小說,首先我深深地覺得,對岸的共產體制乃藉共產體制之名行獨裁統治之實,並藉由其鼓吹的階級鬥爭達成謀國奪權的私欲。為了鞏固自己於國內權力把柄,不惜煽動國內各階級的對立,進而興起大規模鬥爭,紅衛兵是也,文化大革命是也。同時,極其可悲的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儒家良善思想,利他主義經過這些年遍部全中國的批鬥,爾虞我詐的鬥爭中被摧毀甚鉅,甚而文化大革命中欲除卻宗教以排除獨裁政府的潛在威脅,儒釋道無一倖免,導致理性良知被破壞至蕩然無存的地步,甚而放大了人性醜陋與頑劣。從鍾士達的生活日誌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鍾士達生活周遭的虛偽、謊言、貪婪和邪惡,一再再地讓我對中華民族的人性與良善感到可悲並充滿絕望,然而;直至最後一段,鍾士達面對一位素昧平生的小女孩做出的善行,我突然體悟出先前所提到的鍾士達,雖身處於此悲慘際遇,他的心志與舉止似乎已被周遭環繞的醜陋與虛偽給籠罩而身不由己,但他的心中仍然苦守這最後一片理性良知的清明,只要在他感覺到一絲這個民族的希望,他便會嘗試著在這片道德的荒蕪裡,埋下一棵良善的種子,並暗自奢望著,有朝一日,這顆種子能悄悄地發芽,拯救這片焦土。然而,播完種子的他,根本不知道那天究竟會不會來臨,他也只能再度回到那片黑暗的荒蕪,默默底守衛者他心中的那片明台,等待下次播種契機。
於各部小說中,黃凡將自己融入不同身分的腳色當中,並透過該角色的觀點,審視當下時空背景的框架,並藉由該角色的遭遇情節或者其心路歷程對當下的時代做出尖銳的批判。
然而當下這兩個字,對於小說完成二十多年後方有幸拜讀其作的我們,已經有些遙遠,而在那樣年代被稱為禁忌的話題,遭受白色恐怖陰影禁錮的輿論與今日大鳴大放言論自由已不可同日而語。或許正因為如此,在我們咀嚼過後,對社會的龐大衝擊和對權威的尖銳挑戰已無法和其劃上等號,尤有甚者,對於習慣媒體社論所位毒舌式尖銳批判的我們,當時代的批判創舉,相較之下,只是乏弱細碎的雜音,充其量不過是欲言又止的無病呻吟。也正因如此,我亦選擇將自己放諸當代,去體悟其小說傳達的所謂令人震撼不已的大作,故能感悟良多,獲益匪淺。
[編輯] 劉芳馨
《賴索》是一本富涵寓意的小說集,收錄的每一篇小說主角身分各異,有在瑣事中打滾的小老百姓、厭惡權勢的政治大老之子、對黨訓感到懷疑的共產黨黨員及努力翻身的大企業家,作者黃凡站在各種立場上貼切地刻劃主角的心緒、以嚴謹的態度諷諭政治、廣用比、興手法強化每篇的中心思想,並多在結尾以象徵的筆法帶給讀者重生的希望。
《雨中之鷹》是篇孤寂的作品,主角理民生於政治權貴之家,厭惡政客們表裡不一的嘴臉,最後為了不被祝福的愛情選擇離家,即使他的母親多麼希望他們都可以不要賭氣。他和父親之間有著極深的隔閡,他不想成為父親希望他要有的樣子,他的愛情不被父親接受,他的理念不被父親尊重;離家的理民,好似就只是為了莉蓮而活,他的世界全繞著莉蓮轉,她是他的信仰、他的力量、他的一切。當莉蓮的生命在他面前消逝,他失去了一切,他不知道要為何而活。「雨」,冰冷且沒有感情,就像失去莉蓮的理民一樣,沮喪且疲倦。在雨中哭泣,你可以不用擦眼淚,因為你就站在雨中,溫熱的淚水最後終將變得冰冷無情,是淚又怎樣?是雨又如何?就讓大雨無情侵打吧!失去了唯一的摯愛,遺忘了家庭的可親,人生啊!不過就是場永不停歇的大雨!
《賴索》是篇政治諷刺小說,主要刻劃人物便是賴索,一個全然虛構的小說人物,黃凡卻將他寫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賴索從一出生就早產,要用藥水包著,人也長得醜,書唸的比哥哥賴允多,能力卻不如哥哥,連妻子都是哥哥替他找來的,甚至坐牢後也是哥哥幫助他。他個性懦弱,有強烈自卑感,相較於精明且事業有成的哥哥,坐過牢、整個人生無所事事的賴索更顯得失敗,因此「他並未接觸到他大哥同情關愛的眼光,這種眼光足以把他像老鼠一樣嚇跑」。韓先生─賴索極其一生崇拜、追趕的對象,到頭來只是個虛偽的政客,只懂得趨炎附勢。出事前,還親切地問起賴索的家庭;出事後,竟在錄影室冷漠地對賴索說:「我不認識你!」然後坐進黑色轎車,一溜煙地離開了。韓先生「用完即棄」、一走了之的形象表露無遺。三十年前他曾搥著桌子,慷慨激昂、聲嘶力竭地向台灣民主進步同盟會的會員怒斥國民黨,振振有詞推舉共產黨的好處。今日他卻說自己早就發現了共產黨的「陰謀」,可見他不僅是個偽君子,對自己背叛共產黨,更不以為然、毫無悔意。賴索稱電視台是「現代科技融合了夢幻、現實、藝術、美麗、虛偽、誇大的綜合體」,這句話或可用來總結韓先生的為人。
《賴索》出現在八O年代,正是台灣政治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他成功塑造了鮮明的人物特性,更突破了寫作題材的囿限,對政治的嘲諷與戲謔有如驚天一吼,雖為早期作品,但於今時日,許多寓意仍極其深切,以小說見證了一個人心思變,而又莫知所從的社會。
[編輯] 吳宗憲
看完賴索這本書,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後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標題跟書名是一樣的,也就是“賴索。"而賴索也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角,所以這篇王張讓我在讀的時候,能夠更精密更深入的閱讀和品嘗。
這篇文章裡寫的是賴索被政治所迫害,年少不懂事的他因為一個很小的賺錢機會,而被騙加入了同盟會,後來因為同盟會的主張跟政府有著不一樣的理念,賴索就因此被關進了監獄,並過著一段心思錯亂的生活,後來被放出來後終於體會到,人,都是為了自己而活!
我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很錯綜複雜,一下子順敘,一下子倒敘,一下子插敘,一下子補敘,這樣子的用意應該是顯示賴索的心思也是如此的複雜,有時候想到自己的媽媽,有時候又想到自己當上了縣長,深受政治迫害的他,對於社會上的一些事務,都不能夠加以參與,而參與的那些人,竟是踩著自己而達到高官位子那些人,而他們也只會打打嘴炮,只說不做,滿口胡言,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都用一些天花亂墜的言語和巨大的權力所掩蓋過去。
文章裡的韓先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開始假裝認識賴索,並且提拔他,給他優渥的薪水,但後來得到高官之後,就把自己底下的人忘的一乾二淨了,我覺得在那個時代,讀書並不算是好事,雖然賴索有接受教育,但都只是一知半解而已,後來遇到了一個深命中的貴人,不過那卻是賴索心中所想的,賴索認為跟著他能夠有著
不一樣的生活,並認為韓先生的出現就是他生命的轉折點,沒錯,是一個轉折點,讓賴索的生活越來越糟,甚至因黨派問題而被抓入監獄,真是可憐。 人不應有人人為我的想法,而要有我為人人的理念,不能因為追求權力和金錢而犧牲他人,身為任人擺佈的棋子,也應該要有警覺心,知道並了解自己在做什麼,要保持頭腦清楚,不能被一些外在的因素所誘惑、迷騙,才能夠活出自己的人生!
[編輯] 游原豪
小說中描寫的是正趨向現代化、工業化發展的台灣社會中一個渺小人物:賴索的一生。主角賴索生逢兩大時代的交替點,經歷了日本統治時代的末期與國民政府高壓統治時期,因此對時代感與民族意識感到模糊與徬徨,又因受過一點基礎教育,所以對政治產生了迷濛的崇拜,在青年時期,被半拐半騙的加入了在當時是非法的政治組織,因而進了監獄,好不容易出獄之後,賴索卻已成為一個理想破滅,向現實低頭、萬般無奈的中年人了。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六、七零年代的台灣社會,當時台灣正經歷著現代化與機械化的轉變,整個社會的步調逐漸加快,這對曾在監獄中度過十年人生的賴索而言,更顯出心境上的不適應與徬徨無助。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他必須逼著自己去適應這個世界,逼著自己隨著這個世界流動,因此,他找了工作,結了婚,生了小孩,但他心中卻依然存有當時對政治的一絲悸動與熱情,因此,當他在電視中看到了韓先生後,他的心情是激動的,直到他到了電視公司見到了韓先生他那漠然的表情之後,才徹底死了心,而心中那最後一點火花也從此熄滅,此後,他還剩下什麼?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只好漫無目的像個殭屍般的繼續在這個世上載浮載沉,等到一切都歸於虛無。
賴索只是巨大的時間洪流下的一個小人物,他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有的只是無奈與妥協,他被時代欺騙,被虛偽的政客欺騙,甚至連他自己也在欺騙自己,最後只好屈服於現實與命運。而作者對故事時間點的處理相當特殊,常常是過去與現在交錯出現,令人感到混沌迷亂,也表達了賴索對時間觀念的錯亂,更讓人可以藉著收集賴索支離破碎的記憶,一點一滴的拼湊出當時台灣社會完整的面目與一個在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的心境。雖然讀這部小說會讓人對時間的推進感到錯亂,分不清到底什麼是過去什麼又是現在,但這也許正是當時那個變遷中的時代會讓人感到的感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