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王道 讀書會
出自KMU Wiki
在2010年4月23日 (五) 15:19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R981137 (對話 | 貢獻) (→六、照片) ←上一個 |
在2010年4月23日 (五) 15:20所做的修訂版本 (編輯) (撤銷) R981137 (對話 | 貢獻) (→六、照片) 下一個→ |
||
第35行: | 第35行: | ||
== 六、照片 == | == 六、照片 == | ||
- | + | ||
[[Image:learn2.JPG]] | [[Image:learn2.JPG]] | ||
[[Image:learn3.JPG]] | [[Image:learn3.JPG]] |
在2010年4月23日 (五) 15:20所做的修訂版本
目錄 |
一、作者簡介
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 這本書的作者為安東尼布朗,期為英國的作家、兒童繪本畫家。原先是一個素描插畫家的安東尼布朗,一開始接觸的領域為卡片設計,在這期間奠定了他的插畫功力,其為超現實風格。而在之後轉繪製為繪本,也因其超現實風格,讓讀者穿梭於現實和想像之間,在閱讀中發現其轉換的幽默與樂趣。其繪本功力也為他贏得「國際安徒生大獎」和「英國格林威大獎」兩大殊榮。
二、本書摘要
故事的主角是個叫比利的男孩,個性非常杞人憂天。雖然家人都給予他安慰與支持,但是他仍擔心到睡不好。有一次他去外婆家,還是睡不著,只好去找外婆有沒有什麼辦法。外婆跟比利說她小時候也是這樣,並給了比利一個煩惱娃娃,他有任何煩惱都可以跟它們訴說。從此比利真的好睡多了,但是比利也擔心煩惱娃娃聽了太多煩惱,最後也會睡不好,所以他親手做了煩惱娃娃的煩惱娃娃,從此之後大家都睡的很香甜安詳。
三、佳句摘錄;四、心得感想
佳句 :“比利的朋友也不用再擔心,因為他幫大家都做了煩惱娃娃。” 心得:這是一本可愛的繪本,描述一個容易擔心的小男孩,比利。雖然他擔心的事情就大人而言太過傻氣,但也讓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天真愛幻想的一面,藉此更了解童心的可貴。相信在孩子們閱讀本書時,會有感同身受的同理,家長也可藉由比利來讓孩子練習表達自己的煩惱,進而培養出正確的情緒表達習慣。特別喜歡最後一句,因為比利不但解決了自己的問題,更能與身邊的人分享。
佳句:「我小時候和你一樣,沒關係。」 心得:比利擔心很多事情,而外婆提供比利一個方式,即做煩惱娃娃,以紓緩他的焦慮和煩惱。每個人都會擔心,而繪本用比較童趣的口吻來描述小朋友的擔心和焦慮的情緒,而比利的外婆提供了一個象徵性的方式來解決比利的擔心和焦慮。書中描述比利的焦慮與擔心感覺很真實,當我擔心的時候,通常是因為事情我無法控制、未來難以預測時,這種不確定感常常會讓自己的擔心無法停止,而且感到強烈的焦慮,而這種難以停止的感覺就像書中比利不斷做擔心娃娃那種難以停止的感覺。書中外婆對比利說「我小時候和你一樣,沒關係,我去拿樣東西給你」,我很喜歡這句話,雖然這只是句簡短安慰的話,外婆告訴比利他的擔心其實別人也會有,正常化這個現象,對我而言這句話可以讓我短暫的從擔心的迴圈中暫停一下,緩和焦慮的心情。
佳句:比利擔心娃娃們總是聽他的壞心情,這樣對他們好像不公平。 心得:比利是個愛擔心的小子,而他的外婆給了他「煩惱娃娃」,讓「煩惱娃娃」可以傾聽他的心聲,而最後他擔心「煩惱娃娃」會像他一樣變得愛擔心,因此他為了「煩惱娃娃」又做了屬於他們的「煩惱娃娃」。這個故事中比利的外婆擔心比利,而給了他「煩惱娃娃」,但是外婆卻沒有對比利擔心的源頭進行解決。比利好心地為「煩惱娃娃」做了另一群的「煩惱娃娃」。那麼誰為最後一群的「煩惱娃娃」製作屬於「他們」的「煩惱娃娃」呢?這邊很明顯地陷入一個循環論證的謬誤。我們知道如此進行下去,則無瓊無盡,沒有源頭。使用這樣的方法,並沒有完全斬草除根。而只是尋找其他慰藉。這樣的現象也非常類似人們對於宗教般的信仰。我們相信「某種事物」會幫助我們處理解決我們的困擾。但是事實上,若沒有真正地行動,事情不會有所改變。我們有時候也可以使用「煩惱娃娃」暫時解決我們的情緒,但是真正的問題「煩惱娃娃」是無法解決地。
這本繪本中的比利是一個過度擔心生活中各種事物的小孩,也許書中的情節是誇張了一點,但卻真實的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其實也常常過度擔心很多事情,尤其是那些我們所特別在意的事情。通常這樣的擔心會多多少少影響我們的生活作息跟表現。所以我們應該學習書中有智慧的老奶奶,想出一些方法去排解不必要的情緒,也許是向他人傾訴,或是像書中的煩惱娃娃。這樣才能讓生活保持健康快樂而且做事效率提高。
五、問題討論
如何將此繪本加以應用到臨床心理的治療場域中?
此繪本提到對於容易擔心的孩子,使用煩惱娃娃,讓它們聆聽小孩子的煩惱, 則小孩子會比較不容易擔心或憂慮,而能夠安定情緒。這使我想到在治療場域中, 治療師或許也可以使用此方法協助容易擔心焦慮的個案,但對象未必是煩惱娃娃, 也可以是他們所相信的一種物品或儀式。透過將焦慮的內容描述出來,除了幫助個 案舒緩情緒,或許也幫助個案透過這種敘述的方式,去澄清它們所擔心的東西為何, 而不會只關注到自己僅只是焦慮,而無法去釐清情緒經驗的內容。而治療師在這之中 可以扮演一個催化者的角色,讓焦慮的個案透過敘述和講說,而有重新賦義的力量, 讓個案能進一步達到自己真實的內在需求。